江苏德克沃热力设备有限公司燃气蒸汽发生器的热效率是衡量其能 量利用能力的核心指标,受燃烧系统、热交换设计、设备运行状态、水质处理等多 维度因素共同影响,具体可拆解为以下几类关键因素:

一、燃烧系统相关因素:决定 “燃料是否充分放热”

燃烧系统是燃气能 量转化的起点,其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燃料是否能完全燃烧、热量是否能有 效释放,是热效率的基础保障。

燃烧技术类型

传统 “大气式燃烧”:燃气与空气混合不充分(空气过量系数较高),部分燃气无法完全燃烧,会生成未燃尽的 CO 或碳颗粒,导致热量浪费,热效率通常在 80%-85%;

先进 “全预混燃烧”:通过精 密比例阀将燃气与空气提前充分混合(空气过量系数接近理论值),燃烧更彻 底、火焰更均匀,热损失大幅减少,可使热效率提升至 92% 以上,是高性价比设备的核心技术之一。

燃烧器质量与适配性

劣质燃烧器可能存在 “火焰偏斜”“局部高温” 等问题,导致热量集中在热交换器局部,未充分传递就被烟气带走;

燃烧器功率与设备额定蒸发量不匹配(如小功率燃烧器配大功率设备),会导致 “小火慢烧”,热效率下降;反之则可能因 “大火烧不透” 造成燃料浪费。

空气配比精度

空气过量过多:多余空气会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,随烟气排出时带走能 量(例如空气过量系数从 1.1 增至 1.5,热损失可能增加 5%-8%);

空气不足:燃气无法完全燃烧,生成 CO 等不完全燃烧产物,直接损失燃料能 量(不完全燃烧时,热效率可能下降 10%-15%)。

二、热交换系统相关因素:决定 “热量是否有 效传递”

热交换系统是 “燃烧热量→水→蒸汽” 的核心传递环节,其设计直接影响热量能否从高温烟气高 效转移到水中,减少 “烟气带热损失”(占设备总热损失的 60% 以上)。

热交换器结构与材质

结构设计:传统 “管壳式” 热交换器换热面积小、烟气流动路径短,热量未充分传递就排出;而 “翅片管式”“螺纹管式” 通过增加换热面积(比普通光管增加 30%-50%)、延长烟气停留时间,可提升换热效率 10%-15%;

材质选择:优 质不锈钢(如 316L)或铜合金材质的热交换器,导热系数远高于普通碳钢(铜的导热系数是碳钢的 3 倍以上),热量传递速度更快,减少局部热量堆积损失。

是否配备 “冷凝余热回收装置”

燃气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(占燃烧产物的 15%-20%),传统设备中,这些水蒸气随高温烟气(排烟温度 180℃-250℃)排出,带走大量 “潜热”(水蒸气冷凝时释放的热量);

配备 “冷凝余热回收器” 的设备,可将排烟温度降至 50℃-70℃,使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释放潜热,额外回收 10%-15% 的热量,是热效率突破 95%(甚至达 98% 以上)的关键技术(例如:普通设备排烟温度 200℃,热效率 85%;加冷凝回收后排烟温度 60℃,热效率可升至 96%)。